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向全国所有合法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的现金补贴。这一政策,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推行的普惠式育儿现金补贴,不仅是应对当前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及时雨,更是我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征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其意义深远,振奋人心。
以“真金白银”精准滴灌,回应民生核心关切。生育、养育成本高,是当下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最现实的顾虑。权威机构“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测算显示,将一个孩子抚养至18岁,全国平均成本高达53.8万元;即便只看0-2岁阶段,基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成本也超过2.4万元。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的3600元年度补贴,虽无法完全覆盖养育开销,但其传递出的政策善意与价值导向至关重要,体现了三重深意。
普惠公平,彰显国家担当。过往的生育支持政策多为地方试点,且常聚焦于二孩、三孩家庭。此次国家补贴则打破户籍、地域和孩次的限制,历史性地将一孩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生即享补”。这标志着国家将育儿成本从纯粹的“家庭责任”,向“国家与社会共同分担”转变,是对所有新生儿家庭的无差别关怀,具有里程碑式的公平意义。
精准托底,守护脆弱群体。方案明确规定,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不计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收入核定范围。这一看似微小的细节,却精准地保护了低收入家庭的政策获得感,确保补贴能成为他们育儿开支的“净增量”,充分发挥了社会政策的兜底保障功能。
展开剩余66%高效便捷,确保红利直达。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大数据能力,政策设计了“免申即享”的便捷通道,通过定点医院上传生育信息,实现补贴自动审核、精准发放。同时保留线下服务窗口,确保数字时代的政策温暖不留任何死角,让每一分“真金白银”都能高效、准确地抵达千家万户。
补贴之外,更需“组合拳”破解深层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年3600元的补贴对于缓解整个育儿压力而言,诚然是“一小步”,而要从根本上提振生育意愿,激活人口发展新动能,单一的经济激励远不足够,必须打出体系化的政策“组合拳”,破解深层的深层矛盾。
破解“无人带”的困境,亟需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托育服务是减轻家庭育儿负担的关键一环。尽管“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的目标,但截至2022年底,这一数字仅为2.5个,仍有较大差距。更严峻的是,现有托育市场普遍存在收费高、质量参差不齐、机构运营困难等问题,甚至出现了“需要的建不成,建成的用不上”的资源错配现象。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公办或普惠性托育机构,并通过运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切实降低托育成本,让年轻父母“生得起、送得进、托得好”。
破解“不敢生”的焦虑,必须根治职场性别歧视与育儿假的落地难。生育假期“纸面福利”与“现实落地”的鸿沟,是影响职业女性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尽管法律法规保障了产假、陪产假、育儿假等权益,但企业“软抵制”、员工“不敢休”的现象时有发生。职工因正常申请育儿假而被公司违法辞退、已婚未育女性在求职时遭受质疑,相关案例敲响了警钟,若无强有力的劳动监察与惩处机制,保障生育权益的政策就可能沦为空文。因此,必须强化监管,对侵犯职工生育权益的企业“亮剑”,同时探索对积极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保补贴、税收减免等正向激励,变企业的“被动承受”为“主动作为”。
破解“不愿生”的心态,应借鉴地方创新经验,构建多元化支持框架。国家补贴是“保基本”的底座,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方案。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自2025年3月起实施的阶梯式育儿补贴政策,对三孩家庭给予长达十年、总额高达10万元的补贴,政策一经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仅两个多月就收到近三千份申请,其“真金白银”的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这种“国家基础补贴+地方特色加码”的弹性框架,值得各地借鉴,以形成政策合力。
人口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国之大者”。全国性育儿补贴的落地,无疑是从“鼓励生育”向“支持养育”迈出的关键一步,其象征意义远大于金额本身。它是一个起点,一个支点,未来更需要以此为契机,撬动托育、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性改革。我们期待,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下,一个“生得安心、养得省心、育得舒心”的生育友好型社会能够加速到来,让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都成为家庭的喜悦、国家的财富,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翟世赟(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新华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王舒娴】
发布于:北京市专业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