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闽商杂志社主办的《闽商》杂志“创富故事”以《“米王”陈光曦的商业苦旅》为题,专版报道菲律宾十大米商之一、我院副董事长陈光曦先生驰骋米业,爱国爱乡的光辉事迹。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当年,陈光曦两手空空,没有“强硬的靠山”,可谓靠“白手起家”,而如今却成为菲律宾赫赫有名的华商,被誉为“米王”。
“米王”陈光曦的商业苦旅
文 一泓
翻开菲律宾华侨史,不禁使笔者对南安旅菲侨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他们身上展示着一种克勤克俭,胼胝奋斗,爱拼敢赢,艰苦创业的闽商精神。而作为70年代移民到菲律宾的南安侨亲,在他们的身上不仅能体现出这种精神,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勤俭踏实,富而思源的情怀。
许多年以前,在这些新移民中,有一位南安籍侨亲或许条件算是极差的。当年,他两手空空,没有“强硬的靠山”,可谓靠“白手起家”,而如今却成为菲律宾赫赫有名的华商,不仅拥有大型的碾米厂,还有先进的技术与一条㔫的设备,在菲华商界被誉为名副其实的“米王”。他的成功,不是依靠继承父业的基础,而是自立自强,勤奋创业发展起来的。他的历程是海外无数新移民的写真,因为在他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充满了泪水与汗水,饱含着拼博与抗争的商业苦旅。
如今,事业有成的他,始终致力于增进菲华社团与旅菲乡亲的情谊,热爱家乡教育事业,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羸得了菲华社团同仁及家乡亲人的广泛赞誉。这位笑容可掬,眉宇间透露出满怀壮志且富有感染力的人,正是菲律宾南安公会永远名誉理事长——陈光曦。
憧憬航海职业 却走上经商道路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从事航海职业,周游世界,但是命运却是多舛的。”旅菲南安乡贤陈光曦开门见山地说。然而,命运并非如此残酷无情,虽然陈光曦未能如愿以偿从事梦想的职业,但他从不后悔选择商海这条永无止境的道路。
当年,陈光曦在香港读完高中,学校推荐给他一份众人向往的银行工作,而他却梦想着要从事航海职业。后来,当陈光曦去银行面试,面试官问他为何选择银行业,而他则诚实地说:“我要去航海,学校不答应,却把我介绍到银行来。”面试官听完哭笑不得,其结果可想而知。
陈光曦,祖籍南安官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父亲早年便远渡重洋到菲律宾谋求生计,年幼的陈光曦隨母亲移居到香港生活,母子俩相依为命。早年与母亲在香港生活时,由於父亲接济不续,母亲天天加班到夜里,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做些塑料花、串珠子、打纽扣等手工劳动,来增补家用。长久的操劳,母亲拖累了身子,百病丛生,还经常要带病上班,不肯休息。这一切的一切,陈光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培养到大,虽然她没有学问,但是她的以身作则,疼爱关怀,使我对她非常非常的尊重、孝顺。”陈光曦动情地说。这位勤劳贤惠的母亲,深谙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她对儿子的学业寄予了重望。而懂事的陈光曦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靠着半工半读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学生时代,陈光曦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外出打工,他做过塑料厂、五金店、电子厂、装饰品学徒,也做过淸理大厦的淸洁工等等。而这些历练对他将来走上经商的道路,却产生了莫大的帮助。
高中毕业后,陈光曦银行没进去,便四处谋求工作。极富有远见的母亲在看到儿子的情况下,毅然给陈光曦买了机票,叫他去菲律宾投奔父亲。当时陈光曦实在不愿、不肯,因为他认为在香港就可以好好生活,或者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为何还要远涉重洋去菲岛谋生?!但经不起母亲的再三要求,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安排。如今,事业如日中天的大亨,每当回想起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双眼不禁泛起了泪光。
独闯菲岛 迈向商海成功的关键一步
1970年代,陈光曦只身一人,再次来到菲律宾与久别的父亲重逢。而陈光曦的父亲在菲律宾还有另外一个家庭。他在菲律宾北部与朋友合资做碾米厂生意,但却没有成功,最后只能在別人的碾米厂帮忙打理。在此背景下,当时移民到菲律宾的陈光曦,身上不仅背负着母亲对他的诸多期望,还有着改变家族华侨命运的巨大动力。
初到菲律宾,陈光曦被父亲安排在马尼拉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住在一起生活。白天,陈光曦在菜市场租的一个不够二十平方米的摊位学做大米零售生意,而其实零售生意惨淡,有时候一天卖不了一袋的大米。晚上,他回到住处,便一个人跑到天台上对着夜空默然流泪,因为他感到十分孤独与无助。陈光曦回忆说:“那时候语言不通,跟別人无法交流,就算是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也是感到无比的陌生,而且在菜市场上的都是菲律宾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在那里。”
而这一情景,跟陈光曦2005年到欧洲旅游时,在街上遇到的一个情景一模一样。当时他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在街上摆地摊,在他的访谈中,得知他是来自北京的一个大学生,费尽了多少艰难,才得以跑出国门,本想出来创业,却沦落在街头卖东西,生活潦倒,又不敢返回故乡,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害怕被人耻笑。而这名大学生的遭遇,也只有陈光曦才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那种挣扎与痛苦。
但值得庆幸的是,陈光曦还有菲律宾亲人的帮忙,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睿智的眼光,比別人更敏锐地发现商机。在莱巿场做了一段大米零售后,陈光曦意识到仅做大米零售不会有什么前途,而且在莱巿上己经有十多家在做着同样的大米零售,竞争相当激烈。
于是,陈光曦突发奇想,希望能够垄断菜市场的大米生意,而这前提就要掌握这十多家米铺的批发权。后来,陈光曦凭借他父亲在米业的人缘关系,使许多在莱市场做大米生意的商贩都成为了他的客户。
然而,没过多久,陈光曦的客户反映所进的大米品种太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几经周折,陈光曦又经父亲的介绍,到其他碾米厂进货,在与碾米厂老板表明要代理大米批发的来意,但又没有资本,需要赊账,很快就得到他们的爽快答应。其原因十分简单,“我爸爸人缘跟信用都非常好,很多同行的前辈都很乐意帮助我。”陈光曦面带笑意地说,“虽然我爸爸没有资本帮助我,但是他留给我的是他的信用,这是无形的资产。”
在父亲的帮助与同行前辈的支持下,陈光曦迅速将莱巿场的大米批发权牢牢控制住。随后他又跑到马尼拉另外一些莱市场扩展业务,到后来大米批发从一点逐渐扩展到马尼拉各个角落,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大米批发业务在马尼拉已颇具实力。
历经磨难 艰苦创业
1976年,陈光曦从原先莱巿场一间狭小的米铺,搬到马尼拉一个大米批发中心,从此他迈出了在大米这个宏图伟业中的第一歩。而陈光曦的父亲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早在他未搬进大米批发中心之前,便把他唯一的一部吉普车给予儿子使用。这是他第一次得到的实际资金帮助,就靠这部已经破旧了的吉普车,开上了他创业的大道。
创业维艰,经过前期的打拼,陈光曦已积累了些许的资金,但他从不轻易使用它。即使父亲给他的吉普车,陈光曦都舍不得雇用司机,他与他的菲律宾舅舅轮流驾驶送货。
有一次,一位客户买了两包五十公斤的大米,并将送货地址交给了陈光曦,而正好陈光曦的舅舅开车送货去了。于是,陈光曦找来手推车,将大米运往客人提供的地址。但是,当到达地址的街道后,才发现客人给的地址号码距离住处还有一大段距离,为了多赚几块钱,陈光曦一路打听,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才将两包大米送到客人的家里,但已经是大汗淋漓,精疲力尽,可心里却感到非常满足,口中吹着口哨,又一路推着手推车回到了米铺。
如今回想起当初创业的点点滴滴,陈光曦依然历历在目。他告诉笔者,我经常把这些经历告诉给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体会到当年父亲创业的艰难,让他们知道取得今天的事业是来之不易的。
1978年,陈光曦与生命中的另一半搭起爱情之桥。他们结婚时,把公司的生意交给了一位菲律宾的堂兄弟帮忙管理,等到他们结完婚之后,才发现这名堂兄弟竟然把公司的大部份资金都卷走了。对于此时事业刚起步不久的陈光曦来讲,这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这对新婚夫妇生活的平静。“当时结完婚后差不多破产了,又得重头再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可太太一点怨气也没有,给了我天大的鼓励与感动!”陈光曦感慨地说。
陈光曦先生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曾记得1979年,他经营的大米批发生意,每天都需要大笔资金周转,由于资金有限,他与太太几乎每天都需要四处筹集资金,才能继续维持生意运转。每周的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要等到中午两点后银行停止了来往帐目运作,夫妻俩才能坐下来安心用午餐。而在此期间,陈光曦有幸遇到生命中的贵人,也就是他们的结婚谊父。当年陈光曦在生意场上陷入了资金举歩维艰的境地,每当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的谊父都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让陈光曦十分感动,终生难忘,逢人就把他这位谊父赞不绝口,热泪盈眶。用他的话来说:“没有谊父的帮忙,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还经常告诉子女,做人要有感恩之心,要明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一道理。
冲出逆境 驰骋米业
几年后,陈光曦与太太终于渡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难时期,事业又重新稳固了起来。经过长时间的磨练,陈光曦意识到办碾米厂是未来米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1994年,陈光曦在太太的大力支持下,在菲律宾北部办起了碾米厂。起初他从收购稻谷进行碾米加工开始,在同行亲戚的帮助下,事业逐渐又迈向新的台阶。1995年,菲律宾出现大面积粮食短缺现象,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米危机,改变了陈光曦的命运。当年,一包五十公斤的大米,从原先的七百块菲币一直涨价至一倍有多,陈光曦的碾米厂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地碾米来供应巿场,希望能尽一点能力来帮忙政府稳定米价,渡过难关。
然而,虽然有机会多赚了不少钱,陈光曦却忧心忡忡,既头痛,又担心。由于当时政府从国外进口的储备大米比原先计划来晚了一个月,造成大米危机。陈光曦及所在的大米批发中心另外六家公司,共七家华人企业受到牵连冲击,政府为了解脱自己的失职之过,把七家公司打成垄断大米巿场的一个集团,以破坏国家经济的重大罪名告上了法庭。还好最后政府及时进口了所需的大米,才成功化解了这次罕见的大米危机。而七家被“迫害”的公司,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最后幸好不了了之。
如今,这场惊心动魄的大米危机早已烟消云散,但在陈光曦的心中却留下抹不去的印记。“危机能够赚到钱,不过风险非常大。”陈光曦动情地说:“在我本人来说,我希望永远不再发生这种事情。”因为当年的那场大米危机,给许多贫苦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从1995年至今的十几年间,陈光曦的碾米厂不断在投资扩大,每年他都会到世界各地去参观碾米设备,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碾米厂进行改良。2007年,陈光曦在菲律宾建了一个最先进的碾米厂,由此将同行间的差距拉远。同时,他还建了稻谷烘干设备,又建了十座大型的稻谷储藏罐,有效地保障了稻谷的质量,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将废物利用,把没用的稻壳做为燃料,建成发电厂。其大米的产量与日俱增,碾米厂的规模也越做越大。
如今,陈光曦又再组建另外一个公司,利用地区剩余的稻壳,准备兴建一座大型的生物质能发电厂,除了废物利用,又可为帮助政府解决能源危机尽一点绵力。
当陈光曦在米业站稳脚跟之际,近几年,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他还开始涉足贸易、房地产、酒店、运输等行业。他吿诉笔者,有竞争才有进步,只有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为,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商海道路。
心系桑梓 乐助公益事业
陈光曦成功了。多少年的艰苦努力,不为人知的风雨经历,铸造出了今天的辉煌。在他眼中,取得今天的成功,与勤劳奋斗是息息相关的。作为旅菲南安侨亲中的一员,在陈光曦的身上同样能体现出菲华闽商克勤克俭,胼胝奋斗,爱拼敢赢,艰苦创业的精神。世代旅菲闽南侨亲在海外闯荡的历程,折射出世界闽商百舸争流敢为先的气魄,而从菲华闽商的身上,不单单可以看见这种气魄,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勤俭踏实,富而思源的情怀。
与许许多多海外闽商一样,陈光曦在事业取得成功之际,从不忘服务菲华社会、回报桑梓。由于他为人豪爽谦和,处事务实低调,向心力强,在菲华社团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屡屡被推举而出任社团要职。2008年,陈光曦被一致推举为菲律宾南安公会新届理事長。
在他任职期间,公会的活动会所只有三百多平方米,已经不够使用,他就提岀重新建置新会所的宏伟篮图。由于他的魄力、号召力,这一提议立刻得到理事会的全力支持。理事会同仁以及南安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在短短的时间内,认捐总额就大大超过预算所需的款项。
公会首先购下540平方米的地皮,新的会所立刻着手兴建,整座大厦楼高六层。紧接着又买下旁边的800平方米空地,作为建筑公会的停车场以及综合馆之用。如今,菲律宾南安公会大厦的总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整座大厦设备完善,包括办公厅、会议厅、宴会厅、体育运动场、停车场等等,整座公会大厦美仑美奂,在南安公会发展道路上立下了一个光荣的里程碑。
中国有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饮水不忘掘井人”,正是基于这种中华传统理念与美德,现任菲律宾南安公会永远名誉理事长的陈光曦表示,今后将继续偕同理事会的全体同仁及旅菲南安乡亲们,同心同德,发扬光大,为推动华社团结合作,为本国和祖籍国以及故乡的建设和社会慈善、福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热心于菲华社会事业的陈光曦,无论是商总的农村校舍捐建、还是每次的天災捐款、赠医赠药、扶贫救难,他都不甘后人,总缺不了他的一份子。不止对居住国,对祖国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满腔热忱,积极参与。他常说:“兴办教育,匹夫有责。”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始终记挂心怀。
早在多年以前,陈光曦便以个人名义在家乡学校独资捐建教学楼、独资捐建跨溪大桥,乡里的水泥路、供电、医院等等,都有他的一份子,还独资创办扶贫扶困基金帮助乡里的特困户。他还鼎力支持祖籍国的教育事业,和旅菲的一群乡贤合资创办座落于南安巿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这些完全不和商业利益挂钩的行为,更是令人感动。陈光曦的仁爱之心及济困之举,在菲华侨界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近年来,他事业已成功辉煌,每当他回到祖国家乡,就会平静下心情,并与大家共享成功的快乐,但他更愿意与后辈们回味成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艰辛甘苦。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那份感情是深厚长久的。他说:“离家乡越远,对家乡的思念就越深。”多年来,他经常携带太太以及六个子女到祖国游览名胜古迹,感受家乡的変化和发展,而他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记住家乡南安,让他们对祖国家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千万条河汇入江海,千万种语言汇成一家,千万种情感结成一条心系中国的丝带。”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一代代海外华侨们都在用心留住自己的中华之根。旅菲南安乡贤陈光曦就是用他的那一颗炽热的赤子心和那一腔悠悠的故乡情,来续写着对祖国家乡浓浓的爱。
陈光曦,现为菲律宾光华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菲律宾丰年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菲律宾玉米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依沙迷拉生物质能发电厂董事长、光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光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副董事长、菲律宾南安公会永远名誉理事长、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永远名誉社长、菲华南安官桥联乡总会永远荣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