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讲解了大决战中的林彪指挥体系中机断专行的一面,今天,我们将聚焦林彪在混乱中取胜的策略。
提到辽沈战役的历史,很少有人会想到,国民党廖耀湘第九兵团,在两个昼夜之间竟然被彻底摧毁。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兵团包含了新一军、新六军等两个强大主力,曾在两年多前凭借这两大主力,在四平之战中让林彪大军陷入大规模溃退,形势几近崩溃。更有甚者,东北我军在战后曾有一句戏谑的口号:“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就打新六军。”这不仅突出了新六军的强大实力,更表现了对其威慑力的敬畏。然而,经过了长时间的战斗与磨砺,时过境迁,曾经占据优势的敌人,最后却以一场彻底的溃败告终。当辽西会战开始时,廖耀湘的九兵团已经乱成一锅粥,竟连最基本的防线都没能稳住。
有趣的是,敌人乱了,我方的指挥也未必清晰。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回忆说:“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一切都乱了。”然而,正是在这种混乱局面下,林彪依旧保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冷静。当刘亚楼向他报告追歼廖耀湘兵团的进展时,林彪淡定地回应道:“这个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面对这样的回答,大家不禁要问,林彪真的这么不在乎吗?作为一位极度重视指挥系统的将领,这种态度难免让人疑惑。然而,林彪的沉着背后,却藏着一番深邃的战略思维。
展开剩余70%所谓“乱中取胜”,并非草率行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术决策,体现了林彪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握。尽管敌军已经陷入了极度的困境,指挥失控,但林彪却从未失去对战局的清晰判断。这种从容不迫的决策,正是他指挥艺术的体现。
首先,敢于乱中取胜,是林彪对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在辽西会战的这一阶段,战局已基本倾向我方。林彪清楚地知道,敌军的抵抗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自大决战开始,敌人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局面,多个孤立的大城市成为了他们的唯一栖身之地。而随着塔山战役的死守和锦州的迅速攻克,敌人基本上没有了反击的力量。特别是在锦州战斗后,连范汉杰也被俘,给敌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此时,廖耀湘的九兵团早已失去了曾经的锐气,心态上已完全崩溃,更多的是想方设法逃避战斗。而这种敌军的混乱,也正是林彪果断出击的良机。
再从敌人的行动来看,廖耀湘虽然屡次命令兵团进攻,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向黑山、大虎山进攻,被我军梁兴初部阻击,放弃了进攻计划;第二次向营口方向推进,被我独立二师的炮火击退,误以为遭遇了东野主力,选择撤退;第三次向沈阳方向推进,又被黄永胜六纵和万毅五纵断后路,最终无力继续。三次进攻,哪一次都没有决心,也没有坚定的信念,最终九兵团的士气已经崩溃,彻底陷入了溃散状态。此时,林彪已经充分意识到,敌人的指挥系统已全面崩溃,我方大军只需要适时给敌人最后一击。
其次,敢于乱中取胜,是基于对自己部队的高度信任。林彪敢于在战场上以乱制乱,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部队的绝对信任。这支东野大军不同于两年前的那支“四平战役”时的部队。经过几次大战的洗礼,特别是经历了江南、临江保卫战以及夏秋冬三季的系列攻势,东野大军早已在林彪的精心指挥下,变得更加精锐与坚韧。李天佑、黄永胜等人,早在红军时期便在林彪的麾下作战,彼此间默契十足。刘震、韩先楚等人,经过了白山黑水的严峻考验,也已经成长为绝对的铁血干将。每一个战将都具备独立作战和联合协同作战的能力,尤其是在这种战局一片大好之时,这些猛将带领着数倍于敌的部队,敢于冲锋陷阵。林彪深知,有这样的部队,他何惧敌人?
最后,敢于乱中取胜,是为了最大化作战效益。林彪的战术一向以灵活多变著称,他的“三猛战术”便是其中的经典。此时,他采用的“乱中取胜”,实际上是“三猛战术”的升级版。按部就班的进攻固然可以取得胜利,但却可能束缚部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拖慢战争的节奏。与其让敌人有喘息之机,不如打乱敌人的阵脚,摧毁他们最后的抵抗力。
如果没有乱中取胜的策略,廖耀湘兵团的主力至少还可以坚持数天。而东野大军在迅速突破敌人阵地后,韩先楚的三纵营甚至在混乱中突破敌人阵地,成功打击了廖兵团的指挥部,迅速加速了敌军的溃败。历史上,莱芜战役中王耀武曾形容抓猪的难度,十万敌人若给几天喘息之机,确实难以消灭。然而,在林彪的“乱打乱”策略下,敌人仅用了两天一夜就彻底崩溃。此战不仅成为辽沈战役的关键转折点,也成为战争史上经典的乱战案例。
下一篇,我们将继续探讨林彪在大决战中的指挥若定之术,经典台词“先堵,然后围而歼之”,敬请关注与讨论。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